沁园春长沙写作历史背景 (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)

长沙休闲 07-19 阅读:2 评论:4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是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词,作于第二次北伐的间隙期间。当时,毛泽东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,随军北伐。在湘赣边界的一个叫六亩塘的地方,毛泽东率部攻占了这处国民党军队的营垒,据此写下了这首词。

历史背景

1925年,随着北伐军节节胜利,北方军阀内部出现了分化和瓦解,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。8月,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,决定积极参加北伐,号召党员深入到工人、农民和军队中,以扩大和巩固革命基础。

9月,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北上,毛泽东担任政治部主任,随军北伐。10月,第一军攻占江西醴陵,毛泽东率部转战湘赣边界。11月,毛泽东率部攻占了六亩塘,据此写下了《沁园春·长沙》这首词。

沁园春长沙写作历史背景 (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)

创作背景

六亩塘之战,是毛泽东第一次指挥战斗获得重大胜利。这一仗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一个团,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,俘虏了数百名敌军。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北伐军士气,也坚定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。

在战斗间隙,毛泽东登上了六亩塘的高地,俯视湘江两岸的壮阔景象。彼时,北伐军节节胜利,革命形势一片大好。毛泽东豪情满怀,写下了《沁园春·长沙》这首词。

词文赏析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全词气势磅礴,意境开阔,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。

词的上阕,毛泽东从历史的视角,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,指出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,并预言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。

词的下阕,毛泽东描写了北伐军在湘赣边界的战斗场景,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敌人的藐视。词的结尾,毛泽东发出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”的豪迈宣言,号召广大青年投身革命,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。

总结

《沁园春·长沙》是毛泽东抒发革命豪情的代表作,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和对旧世界的决绝态度。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文学杰作,也是一首革命檄文,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。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长沙桑拿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